今天是第52个世界环境日,是时候让我们一起“塑战速决”了🛺🙌🏻!
世界环境日庆祝活动自1973年以来每年于6月5日举办,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牵头举办的全球最大的环保宣传、增强意识和展开行动的平台之一🥺。今年也是世界环境日设定50周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活动的主题定为:塑战速决(BeatPlasticPollution),再次呼吁全世界高度重视塑料污染治理。
为能更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废弃塑料回收利用情况,针对难点痛点问题做好下一步工作,并呼应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中国环境报近日专访了凯发平台长聘教授👨🏻🎤、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执行主任🤌🏿、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金惠。
中国环境报:我国废弃塑料的回收利用情况如何?未被回收利用的废弃塑料主要是哪些🦹🏿♀️?去了哪里👂?
李金惠🟢:根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统计和测算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废塑料回收量为1800万吨,废塑料回收利用产值为1050亿元🦹🏻🪵。其中💆,电器电子产品废塑料回收量为165万吨👮♀️,占比9%🦵🏿🔧;废弃餐盒回收量为30万吨👩🏻🦽👷🏽♂️,占比2%;汽车废塑料回收量为110万吨,占比6%👸;废弃PET回收总量为600万吨,其中废弃PET瓶子为400万吨🌆,占比22%,其他废弃PET为200万吨👶🏻,占比11%👨🏽⚕️;农膜回收为80万吨𓀒,占比4%🧛🏿♂️🧏♂️;快递包装废塑料为65万吨,占比4%;废弃包装膜(不含快递包装) 回收量为330万吨🌗,占比18%;未被污染输液瓶(袋)废塑料为20万吨🔓,占比1%⤴️;其他来源不确定的废塑料回收量为400万吨🥤,占比22%。
未被回收利用的废塑料包括餐盒🤱🏽、软包装⛸、复合包装等低值可回收物,主要是通过填埋、焚烧等方式被处理处置。
中国环境报:目前,哪些领域废弃塑料产生量增长明显?是否已有对应的举措?
李金惠:根据《中国塑料污染治理理念与实践》报告,2020年,我国塑料使用量为9087.7万吨👨🦰,同比增长12.2%👩👧👧;我国的塑料废弃物年产生量超过6000万吨。随着人们消费方式的变化🕵🏿♂️,电商、外卖👴、快递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对一次性医疗及防护用品需求的大量增加,废弃塑料产生量快速增长👨👧👦。为有效应对塑料污染问题,中国全面加强塑料污染治理𓀒,开展全链条治理✦。
2020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推动中国塑料污染治理进入全链条管理阶段🚻。2021年9月,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从源头减量、科学替代🛠、加强回收清运🏣、完善农村塑料废弃物处置体系、加大再生利用、提升无害化处置等方面,对2021-2025年的塑料污染治理重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202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电子商务、快递🦻🆎、外卖等行业应当优先采用可重复使用、易回收利用的包装物💪🏼,优化包装,推动包装物的减量化及回收利用;旅游、住宿等行业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产生废弃农用薄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农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回收利用和其他防治污染环境的措施。
在多年的塑料污染治理实践中,中国塑料污染治理的法律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覆盖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治理力度也越来越大🪭,逐步形成了全链条的闭环管理体系✒️⚫️。
中国环境报:塑料替代工作进展如何𓀚?存在哪些瓶颈和问题♾?对此,有何建议🏊🏻♀️?
李金惠:我国政府科学稳妥推进塑料替代工作。《“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的措施🍼,包括积极推动塑料生产和使用源头减量、科学稳妥推广塑料替代产品😩、加快推进塑料废弃物规范回收利用和处置等🚋。
在推广塑料替代产品方面,政府充分考虑竹木制品🤛🏽、纸制品🪟、可降解塑料制品等全生命周期资源环境影响,完善相关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开展不同类型可降解塑料降解机理及影响研究⚆,科学评估其环境安全性和可控性。健全标准体系👩🏼🌾,出台生物降解塑料标准,规范应用领域🦑,明确降解条件和处置方式。加大可降解塑料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降低应用成本。加快对全生物降解农膜的科学研究和推广应用🧑🚀。加大可降解塑料检测能力建设⚄,严格查处可降解塑料虚标、伪标等行为,规范行业秩序➿。2022年11月➜,中国政府同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推动减少塑料污染,为塑料污染问题提供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例如,某些塑料制品已开发研究可重复、可回收的替代品。在快递行业⛺️,目前多家快递公司研发出可循环快递箱,极大提高重复利用次数,有效促进塑料源头减量🧑🦱;
在塑料替代品——可降解塑料推广过程中尚存在一定挑战。可降解塑料存在耐热性、力学性能较差、生产成本高🔘、产能不足👷🏽、销售价格居高不下等问题👱🏻♂️,并且可降解塑料相关标准体系、产品检测认证制度尚不健全🧘🏿,伪降解产品鱼龙混杂,公众对替代品接受程度不高🥮。此外,目前末端利用处置不配套🏏,可降解塑料难以单独回收,废弃后多是焚烧或填埋。
对此,需要继续加大科研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加强宣传教育与科学普及,首先还是要引导消除不必要的塑料使用🎐,其次推动转向可持续的塑料替代品。
中国环境报👳🏻♂️:当前,废弃塑料回收利用现状怎样?有哪些难点痛点问题🚯?从模式🤱🏽😇、技术和管理上有哪些亮点或突破?
李金惠:可回收利用的塑料废物,主要通过物理回收🏄🏽♂️,如PET矿泉水瓶♥︎,经过回收、分选、破碎🧕🏽、清洗👩⚕️、造粒等流程后🦸🏻♂️,制成再生塑料颗粒,再用于生产服饰、生活用品等🤷🏿♀️。我国目前建立了由回收网点、分拣中心、加工利用工厂组成的较为完备的废塑料回收利用体系,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创新回收模式🈸,推动垃圾分类网络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两网融合”,成效显著。
但废塑料回收利用行业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行业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规模型企业较少;技术储备和研发资金不足➕,对国外领先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强;客户多为中国或其它发展中国家,能进入发达国家且运行良好的设备相对较少。受限于国内机械工业整体配套水平,较国际领先水平仍有所差距🕵🏻♀️。
废塑料回收利用普遍面临一些难点和痛点问题。一是生活垃圾分类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餐盒、软包装等低值可回收物无法做到有效回收利用🐑。二是复合包装、软包装等利用收益低,单纯依靠市场手段难以实施。三是部分废塑料的再生利用也面临技术挑战。
中国环境报:作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的负责任大国,我国有哪些行之有效的塑料污染治理实践可以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借鉴?
李金惠👯♂️:中国高度重视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早在2007年就出台了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政策措施,是国际上较早开展塑料污染治理的国家之一🛢🫲🏼。主要工作包括🎊:
一是增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法治保障。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加强塑料污染防治相关法律要求,对农用薄膜、包装物、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污染防治作出明确规定🐅。
二是推动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2020年1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对加强塑料污染治理作出总体部署安排。2021年9月🛜,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进一步完善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体系🦧。
三是指导督促各地落实各项治理任务🥤。连续2年组织开展塑料污染治理部委联合专项行动👨🏼⚖️,推动各地按期完成各项任务。大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将快递绿色包装使用比例、地膜回收率等作为试点指标,指导部分城市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污染治理模式。
四是积极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塑料污染🛏。积极参与并促成在巴塞尔公约现有机制下加强塑料废物越境转移管控,推动通过巴塞尔公约塑料废物修正案👩🏼🔬。积极加入巴塞尔公约塑料污染伙伴关系🍶,主动承担塑料废物环境无害化管理技术导则修订🧗🏼♀️,在2023年5月12日经巴塞尔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正式审议通过👂🏽,主动向国际社会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智慧🤛🏽。
中国环境报🐦⬛:下一步,如何结合无废城市试点做好相关工作?
李金惠👨🏻⚖️:“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是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是“无废城市”建设中重要内容🧘,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的综合施策和共同努力🛡。
一是源头减少塑料使用量:“无废城市”建设的一个核心是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城市应尽可能减少塑料的使用量💂🏻。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如限制或禁止使用某些一次性塑料制品🫠,消除不必要的塑料使用,以及鼓励使用可降解🌖、可回收的可持续替代品。
二是推进塑料废物回收利用🏌🏽♂️:“无废城市”建设的另一核心是资源循环利用,城市应建立健全塑料废物回收利用体系。相关部门可以推广更多的塑料再利用选择🎅🏽🫱,包括可再装瓶🙆🏼♀️、散装分配器、押金返还计划和包装回收计划🍊;同时,从财政上激励和稳定商业市场,例如对低值塑料废物进行补贴,以促进更多的塑料回收;此外,加强垃圾分类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建立规范收集设施,确保塑料废物得到有效回收。
三是加强塑料废物收集处理👴:在无法避免使用塑料的情况下,城市应该加强对塑料废物泄漏的监管和处理🙍♀️。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塑料废物的分类👨🏻🦼➡️、环卫保洁工作,确保塑料废物得到有效收集和规范处理👨🏽。
四是推广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无废城市”建设旨在通过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持续降低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城市可以鼓励企业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尽量延长塑料制品的使用寿命,生产对环境危害更小的可持续替代产品👨🏼🎨;同时,通过开展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鼓励市民采用绿色消费方式🚢,主动参与塑料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和回收利用的行动。
来源:中国环境报
记者:徐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