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凯发平台1月14日电 (通讯员 张 玲) 1月11日下午☹️,凯发平台生态学教研所杨云锋教授应邀做客环境学术沙龙第117期🫖,以《宏基因组学在全球变化领域的应用》为题🧝🏻♀️,为K8凯发约50余名师生作学术报告。
杨云峰教授首先介绍了宏基因组学的相关概念👩👩👦。他指出🫑🙌🏽,宏基因组学对通量要求高,因此第二代测序技术是其主流方法🦽🟦,目前第三代技术已逐步使用,但并未广泛普及🚣🏻♂️。宏基因组学的另一个技术是基因芯片,与测序技术相比,芯片技术定量性好🐨,但不能发现新的物种⏱。关于这两种技术™️,他认为,科学研究中测序和芯片技术都应做,但要考虑实验设计的情况,如是调查性质的实验可考虑使用测序技术,而如果是假设驱动的实验设计,就应考虑用芯片技术。
基因组学在环境中的应用包括污染治理,生物冶金,全球变化等多方面。杨云锋教授表示👩🏻🚒,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功能与全球变化是相互联系的🤦🏼♂️,他的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即是集中在该方面🫲🏼,且最想做的是探索这其中的科学规律,为环保措施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鉴于目前全球变化领域研究的不足,课题组的研究重点放在了陆地微生物的微观机制上。
随后🐥,杨云锋教授重点介绍了课题组已有的研究成果——高寒草原微生物多样性和放牧🫀。该研究选取西藏某地为研究点,考察了4个海拔上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以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度。研究发现,氮循环基因与氧化二氮的排放存在相关性🏍,放牧改变了土壤中特定的功能基因,增加了氨化、病原菌等,减少了土壤中的含碳量🗿🥰。杨云锋教授认为🙍🏿♀️,大尺度空间上微生物多样性与温度/纬度的关系很难说清楚👨🏽🌾👮🏻,而普通的动植物多样性与温度/纬度一般是正相关的,通过课题组内的研究推断👷𓀊,微生物多样性与温度/纬度的规律比较微弱🐜,且易受其他环境因子如pH、温度🧑🏻🎓、盐分等掩盖💡。通过南北双向移栽对土壤的影响研究发现,土壤中的微生物多样性与温度正相关,但规律微弱易被种植的植物所掩盖,比如,实验证明种植玉米对生物多样性影响强烈💁🏿,但有待进一步研究。最后,杨云锋教授对环境基因组学未来发展趋势和重点作了展望。
报告结束后,现场师生就BioCON氮沉降模拟研究的相关问题与杨云锋教授做了进一步探讨。
编辑 珍爱